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语文,收集并整理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语文得系列试卷及其答案,查看更多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请关注我们!
1、2022衡水金卷摸底卷
2、2022衡水金卷摸底考试
3、2022衡水高三一轮复摸底检测生物
4、2022衡水金卷高三一轮摸底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B.教
C.性
D.义
这句话的意思为: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出处:战国·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释义: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
文章赏析: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
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个部分的纲领,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
也就是说,如果援用“经—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地位。
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一轮复摸底测试卷语文
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B.知行之辩
C.形神之辩
D.动静之辩
1. “刃”比喻形,“利”比喻神.
2.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灭.
3.坚持唯物主义思想,宣扬无神论,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说.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
出自范缜的《神灭论》(南朝)
全句为: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译文:
精神对于物质来说,就像锋利对于刀刃。形体对于作用来说,就像刀刃对于锋利。锋利没有被称作刀刃,刀刃没有被称作锋利。然而没有刀刃就不存在锋利,没听说过刀刃没了而锋利还存在,形体消亡了而精神怎么可能还存在呢?
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补充: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六世祖汪,移居江南。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范缜撰写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严厉驳斥“神不灭”的谬说,不仅从理论上揭穿了神学的谎言,而且也谴责了当时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他那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和为捍卫真理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千百年来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